村子
黄涌村是珠三角腹地典型的新村子,蜿蜒而来的水道让人期待一种岭南水乡的风貌,但事实上河涌上游两公里外才是更符合人们想象的传统村落,有晚清的石桥和祠堂,而航拍图中场地所在的黄涌村,却使我们置身于另一种实践语境,我们在初步了解中很难描述它,也许可以用“野”和“模糊”来形容:这个村子本身是有生命力的,有人口,有生活,但作为新村子,它没有祠堂这类岭南传统村落的要素,目之所及多是铁皮与瓷砖,和与之相应的务实的小商贩气息。这种模糊弥漫在珠三角的乡间,它从市井的生活中产生,又反作用于这里的生活。模糊没什么不好,但模糊可能导致主体性的缺失。
集市
市集是村中心的一个三角形空地,早上六点摊主们开档,至接近中午休息,下午凉快时又开档,至夜晚十点收档。卖的有衣服,水果,干货,厨具,电动车,凉茶,凉席等等,北侧是村里的菜市场,东侧是篮球场和村礼堂,西侧是村委和小公园,南侧是幼儿园,这样的位置使得村民们每天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路过这个三角形地带。
村里的黄涌工业区曾生活着大量的外地打工青年,那时的黄涌集市可谓热闹,后来工业区升级改造,目前仍是工地,人流下降,市集生意也不如以往,新市集的需求应运而生。
棚子与主体性
对三角地的观察带给我的是:对外部的塑造要比对内部的塑造更重要,因为外部可以直接和“模糊的周遭”相碰撞叠加,成为:市集+民居+菜市场+篮球场+幼儿园+水果摊+等等,其结果若控制的好,将有可能产生附近的人对黄涌村新的认知,甚至是长年累月结出的归属感。外部关系的塑造意味着这座建筑将多多少少带有一些精神含义,这也正是在对“新村子”的观察中,我们认为这类村子所缺失的东西。因此,我们开始期待这块不停被村民的双脚们接触的地面,加上一个合适却又稍显意外的构筑物,能在周遭环境里慢慢长出一种主体性。
六条路
这块三角地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有诸多抵达路径。抵达路径的质量与微妙性,决定了村中漫游的日常体验。因而我们设想着一种最简单且对称的体量,这样能在村中不同的路径和距离上,体验到对这个单一之物的独到观察,这种独到观察会是个人的,瞬间的。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,我希望这种独到观察能够产生些“源于模糊高于模糊”的体验。